备课工具箱 >> 中队建设

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 晋察冀边区儿童团:抗日统一战线下的一支童子军

2025-08-19 21:18:50
来源:中国辅导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抗战岁月中,广大少年儿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组织,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儿童组织的工作。除抗日根据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样是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战时期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开设《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专栏,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儿童团和少年儿童,通过提供相关历史资料、经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传承,帮助少先队辅导员更好地给少年儿童讲好抗战历史和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1月,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正式建立,分为北岳、冀中、平北、冀热辽四个行政区,地域达109个县。

历史回顾

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的故事

1937年9月至1942年10月,晋察冀边区儿童组织发展迅速,但组织名称并不统一,有的叫儿童团,有的叫少年抗日先锋队。他们在抗日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青联”)的直接领导下,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抗战工作——站岗、放哨、送信、送情报、优待抗属等。

1943年儿童节(4月4日)边区儿童组织领导人肖克同志明确向边区儿童提出了三大号召和五不运动。

三大号召:积极入校学习;努力帮助家庭生产;按时出操上课。

积极入校学习:党把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这一战略任务,提到了应有的位置。晋察冀边区的少年儿童,普遍开展了入学“突击周”“突击月”活动,由于儿童组织严密,号召力强,儿童入学率有了提高。儿童们入学后,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出现了许多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比如,平山县石盆峪村的李桂竹。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她就白天上学,夜里在家纺线,用卖线钱解决自己的书费。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小学上课的场景

努力帮助家庭生产:劳动生产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抗战的需要。儿童团员在许多家庭劳动中,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如春耕、夏锄等农活;纺线、饲养等家庭副业;打柴、打草等杂活……

1942年麦收后,平山县青联在儿童中发起一次编草帽活动,仅在7月27日到8月20日的一个突击月里,就编出草帽1,160余顶。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的劳动不仅提高了他们个体家庭的生产效益,还推动了全边区的生产建设提高。

晋察冀边区儿童参加修理河道

按时出操上课:在青联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儿童组织建立了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的训练制度。晋察冀边区儿童团也响应号召,设置长期训练班。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开始训练生活,并且成效颇丰。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儿童团礼节、健身操、棍棒操、制式教练、队形变换,一些地区的儿童还学会了刺枪、劈刀、旗语、架桥、抬担架、结绳、手号操、投手榴弹、拳术等战斗技能。此外,晋察冀边区儿童团通过流动训练班和短期训练班等多种形式训练干部。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晋察冀边区少年一代的军事素质,为抗战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力量。

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在劳动之余演唱革命歌曲

五不运动:

一、不上敌人学,不读敌人书;

二、不听敌人的话,不参加敌人的会;

三、不吃敌人的糖,不要敌人的东西;

四、不告诉敌人实话,不给敌人带路;

五、不受敌人的骗,不参加敌人的少年团。

“五不”运动向生活在敌占区的广大少年儿童呼吁:不去参加敌人的反动组织,不走当汉奸的路!

儿童团员们在“五不运动中”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严守机密。王璞、张六子、苏福贵、张小二、温三郁等一大批英雄少年,就是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的光荣代表。武强县的温三郁家常常留宿干部、游击队员。1943年冬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庄,他们刺伤了温三郁的母亲,砍断了温三郁的手指,逼着他说出游击队的藏身之处,温三郁始终没吐出一个字,被边区政府誉为“儿童气节模范”。

二是不给敌人干事。灵邱县14岁的李顺香,在敌人搜山时被抓住了。敌人把他领回营房当苦力,李顺香以给翻译官割马草为名,骗过伪军的岗哨,回到自己家中,坚决不为敌人干事 。

三是不向敌人说真话。1942年5月,敌人搜查白苑山村,11岁的张强被敌人抓去寻找八路军藏匿军需的地方。张强故意往他处走,但敌人还是发现了藏洞。由于洞口很小,大人很难钻进去。敌人只能逼迫张强探看,张强虽然摸到了布匹,但矢口否认,敌人无奈离开。

四是不接受奴化教育。满城县一个姓殷的孩子,虽然被迫进了敌人的学校,但意志坚定,当老师讲到敌人伪称的“共存共荣”的时候,他气得把课本撕了。他虽然最爱唱歌,但课堂上教的敌人的歌,他却决不开口。

五是瓦解敌人和伪军。晋察冀边区有的县里的儿童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伪军的炮楼前去教唱抗日歌曲和抗日歌谣来动摇军心。他们有时向伪军报告我军的胜利消息,有时转达伪军家里人对他们投降的希望,力图瓦解伪军军心。

晋察冀边区儿童团开展的“三大号召"和“五不运动”,使儿童们在实践中接受了锻炼,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斗争中,晋察冀边区培养了建设新中国的一代新人。

星火代代传

1937年到1948年,聂荣臻同志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它是华北抗战的坚强堡垒,被毛泽东同志授予“抗日模范根据地”的光荣称号。80多年时光更迭,今天的晋察冀大地上的孩子们沐浴着和平的阳光,这正是先辈们不屈抵抗的意义。

少年儿童纷纷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纪念地,在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了解晋察冀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

2024年10月,共青团山西省大同市委员会、大同市档案馆、大同市少工委联合组织“80年前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红档小读者》”主题活动,并拍摄微视频,引导更多少年儿童跟随“红档小读者”的脚步,“阅读”80多年前家乡土地上那群热血少年的故事,厚植家国情感,强化时代感召。

共青团大同市委、大同市档案局、大同市少工委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红档小读者”寻访80年前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活动,并制作微视频

2024年9月30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八一学校的少先队员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参加以“祭英烈  铸忠魂”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他们聆听小讲解员讲述包括家乡抗日小英雄在内的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学校少先队员朗读诗歌《英雄》,真挚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敬仰。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八一学校少先队员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阜平八一学校的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学习军团”组织开展的“寻‘根’·探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题活动,用歌声表达着对先辈们的缅怀和敬仰。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强调,要“深植红色基因的种子”。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正是最生动的教材,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以此为纽带,用“童言童语”给少先队员讲好党史、讲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