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第15期《中国共青团》杂志特别推出专题报道《跨越80年,让红色坐标成为青少年心中的精神丰碑》,邀请读者一起走进抗战纪念场馆及相关历史遗迹,聚焦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一览共青团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为青少年上好一堂堂红色“思政课”,让一个个红色坐标矗立成青少年心中一座座精神丰碑。
本期微信公众号“中国共青团杂志”推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青年的制胜“密码”》,让我们一起思考抗战时期我党的青年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必胜的抗战信心、高效的运作方式,通过各类报刊、各类组织成功地动员广大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时代大潮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发掘揭示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青年的制胜“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密码一:
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与策略
以增强青年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早在1928年毛泽东就形象地指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残酷较量,中共中央审时度势,要求全党积极行动起来,将抗日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角落,激励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投入到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斗争中去。
首先,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坚决抵御外侮的精神道德制高点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共中央在1931年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在日寇进逼华北,国民党一味妥协退让之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并发表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外敌入侵、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鲜明地亮出坚决抗日的政治主张,昭示了一个负责任政党的良好形象。全国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两相对比,“国民党卖国,共产党爱国;国民党懦弱,共产党坚定”一目了然,中国共产党才是全中国抗战的主心骨。
其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抗日战争的制胜之道。中日战争的形势一开始就是敌强我弱,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弥漫着浓厚的亡国论调。为打破这种沉闷的社会氛围,坚定全国民众的抗战意志,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明确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如果我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与此同时,毛泽东撰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系统阐述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基本原则和具体战术,强调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通过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夺取胜利。“全民动员”“游击战争”和“持久抗战”,成为正义的弱国战胜野蛮强敌的金钥匙。这些创造性理论的提出,为全国民众坚持抗战提供了精神底气,也吸引着广大爱国青年的追寻目光。
最后,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的重大胜利及时进行宣传报道。1937年九十月间,在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连连败退的形势下,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一二〇师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取得重大战果。这些胜利的消息一经传播,彻底击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很多青年由此相信共产党不但坚决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战胜敌人的。不少国统区的爱国青年得知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后,更加坚定了投奔延安的决心。
密码二:
以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吸引青年激发青年
为了做好抗日宣传工作,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抗战洪流,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深入到群众中去,动员报刊、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力量,向后方群众、前线官兵、后方守备部队、沦陷区人民、海外友人等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
第一,通过《中国青年》《新中华报·青年呼声》《青年战线》《战时青年》等刊物,党领导的各类青年组织及时向青年群体解读抗战形势和党的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残暴和侵略的本质,宣传抗日主张、方针政策以及根据地建设成就,不断提高各阶层青年的思想觉悟,激发广大青年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第二,将抗战思想融入到文艺创作与日常生活之中,党领导的各类宣传队通过多元化的文艺载体营造青年的情感共鸣。抗战剧社、歌咏队等文艺团体深入城乡,《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经典剧目,街头活报剧、抗日漫画、木刻版画等通俗化宣传方式均深受欢迎,以生动形象和简洁语言,向广大普通青年传递抗战信息,激昂抗战斗志。
第三,各抗日根据地组织抗战形势报告会、战地宣讲团、胜利纪念日等活动,创办农民夜校,让青年直接聆听前线战士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强化了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和抗战决心,使他们成为坚定的抗日力量。
第四,把宣传内容与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要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各根据地的宣传员不辞辛劳、不分昼夜,深入村村户户,通过群众大会、演讲、个别谈话等方式,结合群众切身利益进行宣传,向群众说明目前的形势和出路,揭露敌人的残暴罪行。青年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
密码三:
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实施差异化动员
爱国不分彼此,抗战不分先后。在民族危亡之际,求同存异,以最大公约数团结凝聚广大青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群体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创造性地运用差异化的动员策略。
在各类学校,党组织和积极分子抓住青年学生关心时事、思想活跃、不愿做亡国奴等特点,在课余时间主动找同学们温习功课、打球、唱歌,联络感情,帮助他们厘清“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局限性。对于思想比较进步的学生,就向他们介绍进步书籍,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建立读书会、时事研究会等,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在广袤乡村,党组织比较紧密地结合农村青年的切身利益和乡土情感,依托于乡村日常生活,如利用农闲、集市、庙会、田间地头进行宣传,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多用农民熟悉的比喻和事例,痛斥日寇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同时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将生产与抗战支前结合起来。在华北、华中地区的广大乡村,许多青年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武器,参加民兵队、担架队等组织,成为游击先锋和支前模范。
在工矿企业,党组织通过举办夜校,揭露日寇对中国工矿资源的掠夺和对工人的压榨,讲解抗战形势和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战绩,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提高广大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思想觉悟。同时成立群众组织互助社,将改善劳工条件、保障生活权益与抗日救亡紧密联系起来,动员工人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党组织还特别关注特殊青年群体的需求。对党能够影响的大中城市设置流亡青年招待所,做安抚疏导和引领工作,通过服务队、宣传队等把他们组织起来,为抗日救亡出一份力。在沦陷区,党通过秘密联络和心理疏导,帮助青年摆脱日伪的奴化教育影响,帮助有志青年历经艰险奔赴前线、奔赴敌后、奔赴延安。
密码四:
以丰富的组织化形态吸纳爱国青年积极参与
把原来一盘散沙的个体组织起来,是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强有力路径之一。在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而新形式的出现总是在斗争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通过建立各种青年组织吸纳青年参与,汇聚青年力量。
民先队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简称,诞生于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国统区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组织。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搞好各校学生会,到读书研究、军事演习、文艺活动,都有民先队队员在起着积极的骨干作用。民先队总队部迁到武汉后,先后创办《解放之路》《动员》《战斗青年》等报刊,并出版了一些抗日救亡小册子,号召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业。随后,民先队总队部组织一部分民先队员转移到南京、武汉、开封、西安、太原等地,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各地建立救亡团体,把抗日救亡的种子撒向全国。后来,民先队成为组织各阶层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团体。
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是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上海临委具体指导下,由北平、天津、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17个城市学联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于上海的学生爱国组织,以“团结全国学生、促成全国统一战线、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为行动准则,号召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坚持抗战到底。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全国青年抗日团体的领导机关,其宗旨是团结全西北全中国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同胞,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之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县、区、村,都成立有青救会组织,青年不分阶级、党派、信仰,只要抗日皆可加入。青救会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文化教育、军事训练、生产劳动、文体活动等,将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承担着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维护治安等多重职能。
在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是直接投身武装斗争的重要组织形式。青抗先由身体健壮、政治坚定的青年组成,承担着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侦察警戒、袭扰敌人、维持地方治安等任务,是民兵中的精锐力量,也为正规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虽然抗战的硝烟早已远去,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成功动员青年的历史经验,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穿越烽火的制胜“密码”,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更对新时代如何动员青年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迪。
作者:胡献忠 中央团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教授;黄家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胡献忠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