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秀”系列专题报道
今年5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作出表彰决定,授予张天天等437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授予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少先队大队等590个集体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点击此处阅读)。
《辅导员》杂志、“中国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将联动推出“两优秀”系列专题报道,报道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的风采。
我们希望,这些感人故事、精彩记录能够为少先队辅导员带来精神能量、情感共鸣,对大家进一步做好少先队工作有所启发。愿广大少先队工作者能满怀信心、鼓足干劲,以昂扬的斗志,继续在少先队事业的光荣征程上砥砺奋进!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小学,有一位深受师生喜爱的少先队辅导员——巴桑旺堆。少先队员央金拉姆说:“巴桑旺堆老师的队课,比阿妈煮的酥油茶还要暖心。”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学校,他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与重重困难,扎实开展少先队工作,用青春与热血点亮了孩子们的求知之路,引领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巴桑旺堆先后荣获“那曲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西藏自治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大队也多次被评为“红旗大队”,为当地少先队工作做示范。
巴桑旺堆辅导队员们学习
坚守初心,做雪域高原的红色播种者
巴桑旺堆认识到,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红色教育意义深远。他立足藏族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红色教育三部曲”,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大门。
红色课堂接地气
由于牧区孩子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辅导员开展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更加贴合实际。
巴桑旺堆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十分钟党史微队课”,用藏汉双语绘声绘色地讲述《小英雄王二小》等经典红色故事,引导队员们通过聆听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不仅如此,他还组织队员们创、编、演红色情景剧,将红色教育融入艺术实践。
令人感动的是,在排练话剧《草原英雄布德》时,饰演布德的队员为了再现英雄形象,坚持蒙眼练习行走、摸索等动作。来自不同牧区的队员们也在台词排练过程中互帮互助,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种让队员们亲身参与红色经典故事演绎的沉浸式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红色实践有特色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加立体,巴桑旺堆带领队员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他带领队员们慰问优秀老党员色琼,听老人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体现“老西藏精神”的感人故事。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老一辈建设者们为了西藏的发展,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此外,他还组织队员们绘制“红色足迹”手绘地图,为高原的孩子们创造了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实践机会。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收集、整理西藏自治区的红色历史遗迹和革命故事,并将这些信息绘制在地图上,建立红色文化档案,从实践中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斗的精神。
红色传承见实效
为了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队员们的血脉,代代相传,巴桑旺堆组织开展了“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他精心挑选和培养了8名红领巾讲解员,这些小讲解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红色历史知识,不断打磨自己的讲解技巧。
在那曲市讲故事比赛中,有两名队员脱颖而出,获得奖项。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感染了现场的听众,也照亮了队员们心中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锐意创新,做高原少先队改革的开拓者
面对牧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巴桑旺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套符合高原特点的“三化”工作法,为高原地区少先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阵地建设特色化
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巴桑旺堆努力为队员们打造温馨、有特色的活动阵地。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五小”(红领巾小创客、红领巾小牧民、红领巾小书虫、红领巾小志愿者、红领巾小艺术家)活动空间。
队员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手工、搞创新;可以体验牧民的生活,学习传统放牧技能和畜牧知识;可以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成为校园小艺术家。
此外,他还建成了全县首个“少先队高原生态实践园”。巴桑旺堆说:“要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高原生态的珍贵与脆弱,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这里,队员们通过植树造林、清理垃圾和观察动植物,了解高原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设计项目化
为了充分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巴桑旺堆推出“做中队的小主人”系列活动。各中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队员们的兴趣爱好,自主开展“保护高原生态传统藏文化传承”等项目。
例如,在“垃圾分类小先锋”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制作宣传海报、进行垃圾分类等活动,使全校的垃圾减少了40%。这种项目化的活动,不仅提高了队员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体系多元化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队员们的成长和进步,巴桑旺堆在红领巾争章体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红领巾成长牦牛卡”,将民族团结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学业成绩和社会实践等内容有机融合,实现了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
巴桑旺堆还创造性地设计了牦牛养殖知识、高原生态保护等特色学习任务,并采用自主评价、队员互评等多元评价模式,全方位记录队员成长轨迹。队员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可以通过“红领巾成长牦牛卡”得到及时反馈和正向激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实践得到了那曲市少工委的高度认可,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少先队组织中推广。
以爱育人,做高原孩子的成长引路人
巴桑旺堆始终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的传递。在工作中,他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关心呵护着每一名队员。
特殊儿童的“贴心人”
牧区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乏关爱。
巴桑旺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于2019年专门设立了“悄悄话信箱”,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和想法写下来投进信箱。
这个信箱不仅成为孩子们倾诉心事的树洞,更架起了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6年来,巴桑旺堆累计回复信件200余封。孩子们的学业困惑、人际烦恼,在他温暖的回复中找到了答案。
家校共育的“连心桥”
为了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共育,巴桑旺堆创办了“帐篷家长课堂”。他利用牧闲时间,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与队员们一起参加“亲子诵读家风故事会”等活动。
在活动中,家长们和队员们一起诵读经典,分享家风故事,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据统计,“帐篷家长课堂”开设以来,成功惠及15个牧民家庭,为队员们的成长构建了更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
危急时刻的“守护者”
2021年,那曲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灾害,道路被积雪掩埋,交通中断。巴桑旺堆所在学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有3名偏远牧区的队员被困在学校。
得知这一情况后,巴桑旺堆不顾恶劣的天气,毅然决定徒步护送他们回家。他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护送队员们安全回到家中。他的这一事迹被《西藏日报》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西藏基层少先队辅导员的责任与担当。
巴桑旺堆与队员们在一起
2023年,巴桑旺堆作为西藏自治区基层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在全区少先队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为提升全区少先队工作水平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在学生家长扎西顿珠眼中,他是草原上的金珠玛米(藏语:菩萨兵),把党的温暖与关怀送进每个牧童心里。
那曲市少工委主任扎西达娃说,这位年轻的辅导员用创新让少先队工作在高寒牧区焕发勃勃生机。
这些评价是对巴桑旺堆工作的认可,也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飘扬的队旗下,巴桑旺堆用坚守诠释“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用创新践行“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追求。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雪域高原,用爱心与智慧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看到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在高原风中飘扬,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为培养“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而不懈奋斗,书写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
作者: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