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共青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实施意见》,秉持坚守“主阵地”、深耕“责任田”的理念,围绕“3+2+1”工作格局,聚焦传承红色基因、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紧扣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这一工作主线,全方位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少先队组织改革与工作创新,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少先队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聚焦政治引领,深化“红色根脉”守护者培育体系
学习领会重要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贺信精神、党中央致词精神落到实处,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不断增进对党的领袖的衷心爱戴。
深化“红领巾学院”建设。紧扣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特有资源,依托各级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团属阵地,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红领巾学院”2863所,学院遵循“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工作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综合评价等多元化手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搭建坚实平台。
深化浙江少运史研究。加强少先队历史研究,精心编制《少先队活动》队员用书,开展《之江星火——浙江少年儿童运动故事》绘本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丰富、系统的学习资料。修订出版浙江省红领巾学院思政课程读本、实践活动读本和红色研学指南等,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
夯实培养链条,持续实施少先队员光荣感增强计划
严格落实少先队规范标准。联合宣传、市场监管和网信等部门常规性开展少先队工作领域风险的系统性排查整改工作,制定《浙江省少先队工作领域风险防范工作指引》,严格落实《队旗》《队徽》国家标准和《入队仪式议程规范》,提升少先队标志礼仪的规范性、庄严性和感染力。在校内校外两条线推动落实少先队队室(队角)建设细则和鼓号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组织文化鲜明的少先队阵地,增强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年联合省教育厅和省文明办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领巾爱祖国”“红领巾爱学习”等校内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有效实施阶梯式教育。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每周一课时少先队活动课为主要抓手实施分段教育,鼓励支持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建立健全覆盖队前教育、队中培养、团队衔接和校内外一体化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立体贯通的少先队实践育人体系
健全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全省中小学均建立学校少工委,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街道、乡镇、村)建立少工委3156个,鼓励每所学校少工委至少结对一个社区少工委,通过共同制订计划、开展项目、交流经验等方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深度共享与有效互补,为青少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广泛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类场馆资源,建成“红领巾e站1013”阵地1643个,开发红色研学路线534条。联合省档案馆、省档案局开展“从档案里看祖国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小记者”“红领巾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不断增强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自豪感。
积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联合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开展“红领巾爱运动”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动员和实践育人优势,推动建设运动类红领巾社团8937个、聘请体育运动类校外少先队辅导员2463人,组织校内外开展主题队日活动、少先队实践活动12033场次,有效构建少年儿童阳光成长圈。
服务健康成长,大力推动青少年宫提档升级工程
构建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化格局。通过精心规划并实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发展五年规划,有效推动92家青少年宫提档升级,基本实现了市、县(区)青少年宫的全覆盖,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校外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迭代“数字少年宫”线上平台,构建了一套集网站门户、业务协同、OA办公为一体的社会化青少年宫专业信息系统,整合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全省青少年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校外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积极推动校外教育普惠均衡。面向青少年集聚社区,重点打造“家门口青少年宫”微阵地,建成服务站点300余家,其中省级标准“家门口青少年宫”150家,累计开设课程、开展活动3.4万场次,服务青少年超67.43万人次。面向偏远农村山区,重点打造“流动少年宫”活动,通过“你点单,我服务”的方式有效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年均服务人数超50万人次。
深入实施圆梦帮扶关爱行动。有效协调浙江省青基会资源,实施多项青少年帮扶公益项目,聚焦困境少年儿童组织开展“情暖童心”“微心愿”等专项行动,红领巾公益基金累计筹款超过1400万元,为困境少年儿童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锻造专业队伍,深入实施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质提升计划
健全辅导员政治锻造体系。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重点配齐配强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大队辅导员队伍。积极探索少先队辅导员聘任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创新,持续加强各级“青马工程”少先队辅导员专项班建设,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素养。
完善辅导员能力培养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机制,完善省市两级培训班次和课程设置,推动各地积极开展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及少先队活动课交流展示活动,充分发挥省少先队工作学会和省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作用,通过专家指导、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优化辅导员激励保障政策。畅通少先队辅导员的成长发展通道,切实增强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健全全团带队政治责任体系
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省市县党委负责同志担任少工委名誉主任、省市县政府负责同志联系少先队工作机制普遍建立,固化落实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工作汇报机制和各级少工委名誉主任出席少先队重要会议、活动工作机制,使各级党委更加重视和支持少先队工作,为少先队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全面夯实共青团组织全团带队责任。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少先队工作,投入极大精力抓落实,推动在干部配备、资源分配、项目实施、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少先队工作更多支持,确保少先队工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持续深化团教协作机制。建立定期协商研究少先队工作、重大事项沟通协调等机制,加强中小学校党组织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推动在教育督导评估和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中细化少先队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推动同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干部互相挂职兼职,落实少先队总辅导员担任同级政府督学制度,实现团教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作者: 编辑:郭超